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

发布者:韩笑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次数:10

2022年第5期

-亚太热点透析-

塑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中国贡献——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放签署40周年  /  贾  宇

印太还是亚太?——空间演化、地缘重组与区域秩序未来  /  孙兴杰

-海洋动态观察-

中韩海洋管辖权主张与海域划界谈判  /  祁怀高

东亚海域中日渔业互动及展望  /  陈秀武

-区域安全探讨-

美欧日经济安全政策联动分析  /  葛建华

-国际政治聚焦-

日本非政府组织在缅甸的运作及启示  /  刘  喆


------------- ◇ -------------


塑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中国贡献——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放签署40周年

贾 宇

  内容提要: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参加的最重要的多边国际造法活动。中国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海洋管辖权的合理主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海洋权益,在一些核心关切的海洋法重要问题上坚持原则立场,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与《公约》直接相关的后续立法活动中,中国对富钴结壳规章中的矿区面积的建议,促进了规章的顺利通过;对沿海国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相关条款的执行提出建设性意见,促成了“初步信息”的达成。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制定《公约》和后《公约》时代的相关海洋国际立法和国家实践中,中国审时度势,积极行动,为塑造和改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关 键 词: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  国际立法  海洋秩序

  作者简介:贾宇,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两岸同胞共同维护钓鱼岛主权路径研究”(编号:19VHQ014)


印太还是亚太?——空间演化、地缘重组与区域秩序未来

孙兴杰

  内容提要:自美国推出“印太战略”以来,“印太”成为政策和学术话语中的主导性概念,大有取代“亚太”之势。印太和亚太虽仅一字之别,但其指代的空间秩序大异其趣,印太是源自欧洲-大西洋秩序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延伸和覆盖,而亚太则是亚洲-太平洋自发秩序演化的产物。从长时段而言,亚太地区自然空间的特性规定和框定了地区秩序演化的逻辑。近代以来,欧洲-大西洋秩序强加于太平洋的殖民秩序在20世纪的剧烈革命和战争中崩溃和瓦解,基于列强争霸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印太空间或者太平洋秩序的观念和方案惯性依旧,是亚太秩序生成和演化的时空背景。亚太区域秩序是全球空间、区域互动、大国政治以及国家身份等要素的嵌套与叠加。在全球化之下,亚太秩序有可能超越和克服欧洲-大西洋秩序的零和博弈的逻辑,在互联互通的网络中生成新的基于合作导向的共同身份,构建容纳各方的包容性合作场域,为大国的战略竞合提供新“边疆”。

  关 键 词:印太  亚太  印太战略  亚洲-太平洋  亚太秩序  欧洲-大西洋秩序  区域秩序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22)


中韩海洋管辖权主张与海域划界谈判

祁怀高

  内容提要:中韩两国的海洋管辖权主张有相似性,主张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宽度和大陆架外部界限一致,但基线的使用存在差异。中韩自2015年启动海域划界谈判迄今,双方已开展两轮副部长级和九轮司局级谈判,两国似乎已经就不涉及第三方主张的第一阶段划界对象海域的范围达成一致。与此同时,中韩在黄海南部的海域划界谈判也面临一些挑战,双方对三阶段方法中哪些因素应该成为影响划界的有关情况存在分歧,对对方部分岛礁划界效力存在质疑,对渔业资源、苏岩礁(离於岛)管辖权存在争议。如果中韩在黄海南部海域划界采用三阶段方法,在三阶段方法的第二阶段,中国需力主存在需要调整或移动临时等距离线的有关情况,力争将临时等距离线向韩国一侧做调整。未来两国要顺利完成海域划界谈判,还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政治和经济因素。

  关 键 词:中韩关系  海洋管辖权  海域划界  海洋法正式磋商  三阶段方法

  作者简介:祁怀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20年度学术资助项目“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


东亚海域中日渔业互动及展望

陈秀武

  内容提要: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在东亚海域的渔业互动也走向了正常化。50年来,作为中日关系有机构成的渔业互动,经历了由民间主导向政府主导进而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展开的过程。以中日关系变化为背景,2010年“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渔业互动在两国关系“斗而不破”与“遏制对冲”的形势下展开,以日本政府针对中国渔船提出的苛刻入渔条件为特点。为缓解这种局面,中日应该积极利用两国的民间组织、联合国海洋大会及相关决议以及国际海洋安全合作对话机制等,争取在“安全与信赖”上达成共识,早日走出中日关系的“安全困境”,走出渔业困境。

  关 键 词:东亚海域  中日渔业关系  渔业互动  互动机制  中日邦交正常化

  作者简介:陈秀武,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历史海域研究”(编号:18ZDA207)


美欧日经济安全政策联动分析

葛建华

  内容提要: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背景下,美欧日加紧在双边、三边和多边领域将制定经济安全政策作为大国竞争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通过联动引领国际经济规则与秩序的重塑,提升自身在国际安全领域的主导权和影响力。通过梳理美欧日制定相关经济安全法律政策与机制的过程及特点看出,其经济安全政策具有联动性。初期为美国引领、欧日借鉴补充,发展至今欧日以战略自主为由制定出更加“激进”的经济安全政策,反过来或是应和美国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或是具有“原创”性影响美国,但总的趋势是美欧日三方政策日益趋同。与此同时,三方将中国塑造为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挑战者,拉帮结派形成围堵中国的局面。

  关 键 词:美欧日  经济安全政策  联动  经济安全体制  机制建设  联盟互动

  作者简介:葛建华,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项目: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1YZD-11)、天津市社科界深学笃用“千名学者服务基层”活动大调研重点项目“新时代天津城市国际化发展”(编号:2202013)


日本非政府组织在缅甸的运作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 喆

  内容提要:随着二战后日本官方发展援助项目的出台及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日本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与日本政府形成了固定的合作机制。作为日本与缅甸特殊外交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日本非政府组织因循日缅关系的发展轨迹,在具体运作中秉持 “软援助”价值理念,对应缅甸社会的实际需求,发挥了促进缅甸民生与发展、塑造规范与价值、监督与制约政府决策、引导与调解官方外交等功能。非政府组织弥补了日本官方外交的职能缺陷,在日本的区域战略与软实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及参与全球治理以启迪。

  关 键 词:日本非政府组织  缅甸  公共外交  对外援助  全球治理  软实力

  作者简介:刘喆,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对中国外部环境的影响”(编号:20JZD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