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至22日,2025年度中国—东盟对话会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举行。该会议由省社科联支持举办,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协办。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8个东盟国家的15位专家、25位中国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当前国际局势带来的严峻挑战,就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加强政策与观念协调等议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深入对话与交流。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大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前驻沙特阿拉伯、巴林、柬埔寨大使劳伦斯·安德森,印度尼西亚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海军少将萨利姆等中外知名人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就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的南海局势与中国—东盟关系展开深入研讨。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李跃华主持了对话会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环节。
刘西忠副主席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与东盟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合作领域持续拓展。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江苏高度重视与东盟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互动,希望以此次对话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高校、智库的合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建议。
劳伦斯·安德森高级研究员则聚焦特朗普政府政策外溢效应,指出美互惠关税与技术管制本质是通过贸易保护维系霸权,东盟面临“选边站”压力。他建议中国利用出口优势谈判,东盟以双边渠道接触美国并深化中企合作,同时提议三方共建网络安全治理机制,加强东盟的战略弹性。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特朗普政府2.0所发起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兼具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双重战略意图,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倒行逆施,不仅漠视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基本事实,更试图通过美国利益中心主义的做法蛮横打压亚洲国家正常的经贸利益。朱锋强调,21世纪大国战略竞争已经决定性地延伸至贸易战、科技战、产业战、市场战、数字战、网络战等多维领域,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拒绝新冷战、拒绝地缘战争、拒绝世界再度陷入阵营分裂,是亚洲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能够继续保持可持续和平与发展最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东盟国家同样要有战略紧迫感和战略调整力,中国—东盟需要共同重构区域安全与经济议程。
萨利姆少将从历史维度出发,指出中国与东盟互补关系可追溯7世纪,当前应基于地缘毗邻性构建海军首长会议机制、海上执法论坛及动态安全控制系统,推动海上安全治理与蓝色经济融合。
会议设置六大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特朗普政府再执政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与未来趋势”“特朗普2.0时代的‘贸易战’与中国-东盟的战略应对”“2025年南海局势新动态及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分析”“中国-东盟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区域稳定展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亚洲的未来”“中国-东盟关系的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研讨,从政治、经济、安全等维度分析形势、探讨对策,为区域关系良性发展贡献见解。
中国—东盟对话会是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的代表性国际学术活动。此次对话会的举办,不仅为东盟著名专家学者与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及时、深入、坦诚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有助于双方围绕南海局势和大国关系的新动向,通过面对面的坦诚与深入的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认知和理解,及时讨论和探讨增强中国—东盟合作、共同面对各种国际挑战与压力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对话会系列会议的成功举办,也是南海中心定期向东盟智库和学术界积极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学术渠道。2025年中国—东盟对话会得到了东盟与会者的高度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