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1月推出了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该书由南海中心高级研究员成汉平、南京工业大学薛莉清主编,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教授统编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理论与实践》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丛书是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丛书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指示,从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协同的角度,结合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国际关系、国际法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创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引领下,就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拿出系统的、持续性的、时效性的研究成果。
《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聚焦中国与东盟在海洋领域合作的前沿问题,系统性梳理了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形成、发展、内涵、边界,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向。该书汇集了一批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的智慧,历时三年的编写,从多层次、多维度对南海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旨在为国际海洋治理提供新的中国方案。
主编成汉平教授来自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及国际关系学院,兼任浙江工业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是东南亚安全问题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薛莉清教授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担任“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薛教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东南亚社会文化及文化安全研究专家。研究团队成员涵盖了从60后到90后的学者,体现了学术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与东盟的“蓝色伙伴关系”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海洋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近年来,双方在蓝色经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海上军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在海洋数据信息管理、海上能源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海洋治理方面也不断探索,共同应对南海问题,推动区域海洋合作的深入发展。
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关于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论路径。书中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建议,如推出更多海上公共产品、强化海事合作、加强涉海功能合作、推动“蓝色经济”一体化发展等。这些观点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的不断对接,中国与东盟的“蓝色伙伴关系”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动态变化,南海区域治理以及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也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该书的出版,无疑为这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