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研究平台

[论文]王颖:依据史实 尊重传统

发布者:1309005发布时间:2016-07-14浏览次数:248

中国位於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交,自北向南由一系列岛屿环绕的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呈现以东北—西南向为长轴的、斜菱形海域,环绕着中国大陆。这种现象是亚洲与太平洋陆海相向作用的结果。

一、

南海是中国渔民传统捕捞作业区,尤以海珍产品:玳瑁、海龟、砗磲、虎斑贝、宝贝、燕窝、鱼翅为著。至今,海南潭门港渔民仍以此为业。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这种传统不是偶然的,每年深秋NE风起,闽粤渔民顺风顺流下南海,在一个温冬季海域捕捞第二年34SWSE风起,再顺风顺流乘舟返回华南大陆,世世代代相传——对自然的和谐利用。在唐朝贞观年正式设立南海郡实施管辖。中国闽、粤、琼等地渔民后裔至今在海域南端的与曾母暗沙相隔60海里的马来西亚半岛等处,比比皆是,其语言、生活习俗与血液仍具明显的中华传统。近代历史事实:19301月,中华民国政府制定了《规定领海界限草案》明确了领海以十二海里勘界,於1931225日经行政院长蒋介石与副院长宋子文会签批准並实施勘测。日本侵华战争使海域勘界中断,南海诸岛被日侵占划归由台湾域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中、美、英同盟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研究的内容,並经苏联斯大林赞成,於12月1日正式公布的“开罗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其中明确规定“被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特别是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继之,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重申:日本所有武装部队必须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继之,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战后,中华民国政府在1946—1947年在完成对南海诸岛接收时,依据法规实地勘定南海疆界限,並正式对外公布。

南海周边线段是我国在南海的海疆国界线,与中越在陆域国界是连接在一起下延於海。以国际惯例的断续线段标明中国在南海的海疆国界线上,已在国际众多条约、外交会谈、出版图集及其它正式出版物中,均获认可应用。海水波动,水面无驻定点,且在大范围海域内允许国际船只无害通行,故以断续线段标注,更符合海洋自然特点与国际主义原则。

1994年生效的国际海洋法公约,有何权利?有何可改变二次战后按照开罗宣言(1943.12)与波茨坦公告(1945.7)1946—1947年所勘定的南海海疆界限?

二、

南海海底岩层与结构的自然属性密切反映出与华南大陆基底相关其大陆架、大陆坡基底均由古老的花岗岩与片麻岩类组成,是从华南大陆折断分离出而逐次下降的。海域北东北部大陆架上,复蓋着厚层的砂砾、粉砂与粘土质沉积层,是由自大陆入海的河流——珠江水系、韩江水系、闽江水系等诸多河流,搬运自陆地侵蚀产物而堆积成厚层陆架沉积。西沙、中沙与南沙群岛是位於折断沉降形成为阶梯状的大陆坡上,基岩层呈北东向分布,位于南海10001800深处,形似屹立海面下的海底高原。基岩层与内侧大陆架一致为花岗岩与片麻岩,基岩的阶梯面上,堆积发育着由第三纪地层组成沿NE向延展的海岭,海岭顶部堆积着厚度达千米的珊瑚礁珊瑚祗能繁殖于浅水(最宜水深20米,最深不超过60米)海域中地质结构例证了 是伴随着折断下沉的古华南陆架,而堆积了厚度达千米的珊瑚礁,其形成时代约始于晚第三纪中新世来,南海岛礁是在此背景发育的。伴随着南海中央海盆的张裂,海盆中部有洋壳基底出露与一些孤立的火山锥。中央海盆分隔了西沙与南沙群岛,但两群岛的基底岩层特性却映证了其为一脉相连的渊源。

我国南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却隔以北吕宋海槽(槽底深度达3200米),西吕宋海槽(底深2600米)以及深度超过4800米的马尼海沟,海沟、海槽坡度陡峭,达170.8—119.9‰,属西太平洋新生代的岛弧海沟构造活动带,岛弧地貌的特点截然分明,火山地震构造频繁,与南海中、西部海底有明显区别。为地学界共睹,而非强辞可据?无独有偶,南海西部与中南半岛间隔以狭窄的岛架(宽度3,19,63千米),及陡直的陆坡,与北部的大陆架(宽度>130210千米)及深厚的沉积层非同一水平可比!

地质的自然结构有力证明了南海诸岛基底与华南大陆的一脉相承。华南大陆与海相连的自然结构相依,更非人所能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