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断续线指的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标明的一条U形断续线,亦称“U形线”或“九段线”。 1947年,民国政府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并公布施行。内政部方域司于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在南海海域中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其四周画有U形的断续线,线的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该图随后被收录至《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中,并于1948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对外发行。时至今日,关于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还存在一些讨论。这里,我们拟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南海诸岛的地质属性和断续线的地学内涵。
首先,从南海现今海底地形地貌上看,西沙、中沙群岛是位于南海北部大陆坡之上的珊瑚礁。西沙海槽的断裂活动和拉张作用使得西沙群岛所在地块与其北部大陆架分离开来,在地壳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的作用下逐渐下沉,而珊瑚礁建造却不断发育。南沙群岛也是发育在阶梯状大陆坡之上的珊瑚礁。从地貌与地质构造特点来看,这些生长着大量珊瑚礁的陆坡或深海高原是沉没、断折的古大陆架。南沙岛礁地块与巴拉望及加里曼丹岛之间存在一条大型的南沙海槽—卢帕尔断裂带,此乃古南海洋壳向南隐没至加里曼丹岛之下的俯冲带,因此,南沙地块与加里曼丹陆块为两个来历不同的地块。东段的断续线基本与马尼拉海沟一致,海沟西侧为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区,东侧为菲律宾群岛。马尼拉海沟是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向东俯冲于菲律宾岛弧之下的隐没带,它将菲律宾岛弧和南海洋壳隔离开来。黄岩岛是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之上的一个小型火山岛礁,它在马尼拉海沟以西约100~150km,显然与菲律宾群岛无关。西段的断续线与越东大型走滑断裂带基本一致,可能与西沙、南沙地块从南海北部陆缘向南滑移有关。
其次,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指出华南大陆边缘南部在新生代期间发生断裂拉张作用,裂解出来的部分华南陆块向南漂移。距今32~17百万年之间,该区又经历了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两个阶段的海底扩张过程,形成了目前的南海海盆。相应地,断裂和海底扩张作用使得南海诸岛从原来位于我国华南大陆南缘而漂移至现今位置。此外,菲律宾群岛始新世以前位于现今更偏南的纬度,因受太平洋及澳大利亚板块联合作用而沿着马尼拉海沟向北漂移,并于中晚中新世(距今16~10百万年之前)到达现今位置,并仰冲于南海洋壳之上。因此,菲律宾群岛是一个外来群岛。
此外,现今地球物理实测反演出的地壳厚度变化也揭示了南海与周边区域的地质差异。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减薄(30→12km),是地壳拉张作用所致,属于减薄的陆壳。南海海盆洋壳厚度为7~10km。西沙和中沙群岛的地壳厚度变化不大(约为26km),南沙群岛地壳厚度为16~24km,均表现为稳定的减薄陆壳,其厚度均大于西沙和南沙海槽区(约12~16km)。南海周边的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和加里曼丹岛等均为正常厚度的陆壳(厚度约30~35km)。特别是,钻孔分析表明南海南部礼乐滩和南薇滩西北海域的地层结构与古生物化石记录等均与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极为相似。岩性分析也说明西沙、中沙和南沙地块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后因新生代张裂和海底扩张发生漂移,形成如今的分布格局。
显然,从地貌与地质构造特点来看,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现今虽然是发育于阶梯状陆坡或海底高原之上的珊瑚岛礁,但其地质属性仍是断折、沉没的古大陆架,其基底也是我国华南陆块南部被裂解漂移出来的一部分。南海断续线不仅是我国的海疆国界线,同时还是一条南海海域与其东、南和西部陆区及相邻岛区之间的巨型地质边界线(刘绍文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