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秦亚青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秦亚青教授近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15年第2期中发表《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pp.4-10)一文,将其提出的以“关系性”为理论硬核的理论正式命名为“国际政治关系理论”(p.6),放弃了之前“过程建构主义”的叫法。 该文某些观点是对其《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一书观点的一定程度发展,或者说进一步阐释。该文提出,“关系性”不仅适用于儒家社会,“在儒家社会之外同样具有很大的适用潜力。只要是社会,社会性关系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中国、美国、欧洲还是东南亚,都是如此。”(p.8)秦亚青强调,“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在世界政治领域是一个“体系层次理论”,“重点强调国家间的互动实践以及社会过程的独立本体地位,社会过程在建构国际规范与国家身份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8)他同时强调,“笔者提出以关系性为理论硬核要素的关系理论,是试图填补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议程中的一个空白。”(p.10)“关系理论不是要取代任何一种现有理论,而是要提出现有理论由于其文化和实践基础的局限无法想到和不可能设定的问题和议程。”(p.10)他认为,“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应是“中国学派”中的一种理论。(p.6) 加拿大学者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Acharya)在该刊同一期的文章《全球国际关系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者是否兼容》中如此评价秦亚青提出的“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在此背景下,笔者发现秦亚青教授提出的‘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引人入胜,也很有价值。秦亚青并没有说东方的关系性(relationality)高于西方的理性(rationality)。他认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享有特权地位的理性因缺乏关系性,因而不能把握和解释很多国际关系现象。此外,他认为关系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特征。秦亚青的观点得益于建构主义与中国传统智慧和文化。他没有忽视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而是将其与中国的规范和实践相联系,提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观念。笔者认为,这便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要义。”(pp.14-15) 下面汉唐君即摘录秦亚青《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一文的部分片段,以飨各位“眼友”。需要声明的是,此文版权(包括下面的摘录版)归属《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所有,此处摘录仅作学术交流用,谢绝其他传媒转载,谢谢! 汉唐风烟 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 秦亚青 (外交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社会理论是怎样生成与发展起来的, 二是简单陈述笔者提出的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一 社会理论的生成与发展与实践体的文化密不可分。社会理论需要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否则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系统理论,但同时任何社会理论都始终会存有文化的胎记,绝对意义上的普适性并不存在。理论是人建构起来的,人是文化动物,是在一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因之必然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任何人都无法超越这个基本的知识局限。新近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实践理论强调了背景知识对思维和行动的重要性,实际上,背景知识就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理性主义是在欧洲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与当时欧洲的宗教等基本文化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欧洲学者总结凝练,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抽象和较强普适性的元理论,也因之主导了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理论建构。 …… …… 西方文化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理性是西方主流社会理论硬核的形而上要素,由此产生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内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所有重要领域。中华文化也具有丰富的资源。正如西方文化中理性一样,“关系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硬核中的形而上要素,本文称这种理论为“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由于关系理论以关系性为理论硬核的形而上要素,而关系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所以,关系理论应是“中国学派”中的一种理论。 二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基本脉络 “关系”是儒家文化体和实践体的产物,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要素和背景知识。我们将其提炼出来,称之为“关系性”,并作为中国文化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来进行理论建构。…… …… 过程是流动的关系。…… 关系性是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关系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提炼抽象后得出来的。关系性意味着任何社会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基本依据是关系,是依其此时此地所处的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以及这一位置与关系网络中其他行为体的相对关系来判断情势和进行决策的。…… 在世界政治领域,关系理论是一个体系层次理论,重点强调国家间的互动实践以及社会过程的独立本体地位,社会过程在建构国际规范与国家身份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关系理论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因为儒家治理观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理顺关系,是管理关系网络并使之通畅运行。但是,关系性在儒家社会之外同样具有很大的适用潜力。只要是社会,社会性关系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中国、美国、欧洲还是东南亚,都是如此。只不过理性的强势和以理性推动的现代化过程的强势,使得关系性这一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在理论建构和实际生活中被压抑下来。 三关系理论的认识原理和方法原则:元关系与中庸辩证法 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中华文化哲学中的重要理念“中庸”为基础的。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关系理论进而认为,阴阳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本形态,或称之为元关系。…… …… 中庸辩证法强调关系的非冲突性,为过程视角提供了发展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关系理论是在多样与多元的世界中理解国际政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四简短的结语 笔者提出以关系性为理论硬核要素的关系理论,是试图填补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议程中的一个空白。关系理论既包括中华文化的鲜明胎记,也强调了关系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适性意义;既表现中华文化的实践性知识结晶,也以中庸辩证法为基础强调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互补和融合的可能。关系理论不是要取代任何一种现有理论,而是要提出现有理论由于其文化和实践基础的局限无法想到和不可能设定的问题和议程。关系理论与理性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承认理性的重要意义,进而从关系性角度提出“关系理性”,对其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不同的议程和创新相继出现,共同为中国学派做出了贡献,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只是其中的一种。 |